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總是難免受到環境的影響。
打個比方,當股票市場好的時候,甚至只是某個行業行情好的時候,廣告上出現某個行業股票基金的內容,卻很難見到可以讓投資實現多元化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當遭遇熊市股票市場下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又大多是那些將持有債券作為平衡型投資組合的好處。
視野所及的廣告仿佛都在建議持有當下的市場寵兒,而避開昨天的掉隊者。但是,收益與時間的簡單聯系并不意味著全部情況。
理性的投資者不應隨波逐流
僅僅追逐業績很有可能給我們的投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2000年3月,美國股市的互聯網泡沫達到頂點,根據大衛?史文森在《非凡的成功》一書中的記載,在前后6年的時間里,很多大規模且取得成功的科技基金基本上沒有帶來任何投資收益。在泡沫時期,數額驚人的收益也隨著這場泡沫的破裂而煙消云散。
理性的投資者不會隨波逐流,而是以嚴謹的態度獨立行事。這種嚴謹表現為:開始時,認真制定合理的投資組合目標,接著嚴格買賣選定的投資組合。如果我們忠于自己有關資產配置的目標,那么我們或許會需要投入一些不受市場關注的產品,并賣出正在流行的投資品。
這一方面表明了逆向投資這樣有悖于大眾做法的舉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種“組合再平衡”的思維。
調整為什么會讓人覺得困難?
逆向投資是許許多多投資策略成功的核心所在,但不幸的是,對于投資者而言,人性總是渴望跟隨大眾來獲得正向強化。我們很容易就去跟隨主流方向進行持倉,這會讓我們感到心安,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所需要的安全感。
在投資的世界中,選擇投資價格具有吸引力、不為人關注的產品,通常會比選擇高價、受追捧的產品更有可能帶來滿意的回報。不受關注的資產所享有的折價會提升預期收益率水平,大家都追捧的資產則會被賦予溢價,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會導致預期收益率下降。
僅僅擁有逆流的勇氣還只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不能堅守信仰,則很有可能最終還是會面對不好的結果。
假設我們最初避開了最熱門的投資領域,然而在經過了幾個月、幾個季度甚至幾年之后,我們因為缺乏信念而向主流觀點屈服了。一種較大的可能性是:當我們轉向主流觀點的持倉的同時,市場上漲的行情也很有可能隨之來到高位,這樣的結果我們可想而知。
因此,我們整體的投資之中,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再平衡,對我們的理性認知能力要求較高。當市場處于常規情況時,進行再平衡僅需要適度的勇氣,然而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想要持之以恒就需要極大的勇氣了,而這種勇氣,來自于我們對于自己選擇的投資標的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也來自于我們對自己制訂的投資方案的執行和堅持。
將自己的投資全局看待
如果我們希望一個較好的投資結果,或許不應該將時間都花在熱門股票和明星基金上。相反,真正有價值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將資金在不同資產品種之間進行分配。對于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我們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將我們所有的資產匯總在一張紙上,思考如何分配,并計算出整體的資產配置狀況。
許多專業人士認為資金的配置是投資組合構建中最重要的問題。約翰?博格就曾提到:
投資決策中最基本的決策在于如何分配你的資金。你愿意投入多少于股票,多少于債券?你應該持有多少現金準備……這一決策可以解釋機構管理的養老金收益率差異的94%,這一發現是很驚人的。同時沒有理由不相信這種決策與資產配置關系同樣適用于個人投資者。
在構建自己的投資組合時,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投資期限來調整資產配置。投資期限越長,就應該更多地考慮股票投資。當越來越接近投資期限的時候,則應該考慮債券和貨幣市場金融工具。
歷史一方面告訴我們長期債券是比短期國債投資風險高的投資品種,而股票投資的風險則更高,但另一方面來看,其相應的預期回報也在增加。債券和貨幣市場產品的收益可能低于股票,但對于近期有資金需求的人來說,保守的投資策略更有個人價值,可以避免短期內承受巨大的損失。
在衡量與評價我們的投資收益的時候,除了考量每一項投資的階段收益之外,也需要看看整體的情況。有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必因為整體當中的部分在短期表現不佳而郁郁寡歡,過于糾結在短期收益的數字變動上,而整體上或許會因為合理的配置,依然呈現出符合預期的總回報。
投資當中的資本配置與風險調整
金融投資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投資學》一書中將投資的決策看作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1. 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之間的資本配置;
2. 各類資產(如股票、債券等)間的配置;
3. 每類資產內部的證券選擇。
資本配置決定了投資者的風險敞口,而最優的資本配置取決于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和風險資產的收益。資產種類配置和具體證券選擇都關注:尋找最優的風險資產,即尋找提供最優風險收益權衡的風險組合資產。
舉個分散化持股的例子。不同行業兩家公司的股票,對于股價來說風險來自哪里呢?我們大致可以考慮兩方面的不確定性。第一種來自經濟狀況,比如商業周期、通貨膨脹、利率、匯率等,這些因素都無法準確預測。除了這些宏觀因素,第二種不確定性來自于公司治理,比如研發突破、重大人員變動、合規經營等等,這些公司治理的因素基本只會影響其自身,不會影響經濟體中的其他企業。
因此這樣一個簡單的分散持股策略,就可以幫助我們穩定組合整體風險和收益。如果我們進一步加入更多不相關的股票,整體組合的波動也會繼續下降。直到最終增加證券數量也無法再降低風險,因為實際上所有股票都受到商業周期的影響,無法避免商業周期的風險敞口。
在投資學當中,有一套詳細的方法計算風險組合??傊?,當資產相關系數小于1時,分散化可以帶來好處,且相關性越低,好處越大。在完全負相關的情況下,就會存在完美的對沖機會來構造零方差組合。
在實踐中,當我們試圖從更多的風險資產中構造最優風險組合時,可以推導出各資產最優組合中的權重,而我們的目標函數就是夏普比率(其衡量了基金風險調整后收益,是基金承擔單位風險所獲得的超額回報率,即基金總回報率高于同期無風險收益率的部分。一般情況下,該比率越高,基金承擔單位風險得到的超額回報率也就越高):構造包含主要資產類的風險資產組合以實現盡可能高的夏普比率。
不論是專業的投資管理者,還是我們普通投資者,其實都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投資通盤看待,學習了解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從資產間配置的角度進行目標調整?!斗欠驳某晒Α芬粫刑岬健坝凶C據表明,最好的情況是,投資者放任投資組合市值隨市場起伏漲跌而變化,當某類資產的表現搶眼時予以減倉,同時對表現弱勢的資產進行加倉;而最糟的情況是投資者任性而為,跑去追逐業績突出的產品,并拋棄當期業績不佳的產品。高買低賣絕對不是成功投資的良策?!?/span>
<完>
風險提示:本公司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投資于本公司基金時應認真閱讀相關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并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疬^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也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本文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鹜顿Y有風險,請審慎選擇。